行走在南华彝乡的青山绿水间,罗武庄乡用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通过创新实施以工代赈工程,探索出“小投入激活大民生”的振兴路径。

精准发力:搭建振兴新支点
面对乡村振兴实践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群众增收需求的双重挑战,罗武庄乡创新实践“三聚焦”工作法。“政策聚焦”建立精准需求清单,通过“干部下沉+村民议事”双向机制,梳理形成涵盖24类民生项目的数据库;“资金聚焦”破解配套难题,创新“中央资金主导+地方资源整合”拼盘模式,三家村项目配套资金占比从45%优化至8.4%;“产业聚焦”瞄准特色农业发展,建成输水管网28公里,改造产业道路17.6公里,惠及柑橘、烤烟等核心产业基地3000余亩。

机制创新:激发内生驱动力
罗武庄乡构建的“133”管理体系成为项目高效实施的关键支撑。建立1套闭环监管机制,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审制度确保资金规范运行;创新3种参与模式——“群众直聘”吸纳本地劳动力占比达83%,“以工代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6人,“联农分红”设置公益岗位带动特殊群体年均增收1.92万元;强化3项保障措施,建立村民质量监督小组实现全过程透明化,创新设施“产权到户”管护模式确保项目长效运行。

多维赋能:释放振兴叠加效应
以工代赈工程的实施带来多重效益的集中释放。在经济维度,项目区农产品运输成本下降42%,灌溉效率提升35%,带动户均年增收1.26万元;在社会治理层面,村民参与自治比例由39%提升至76%,建设期间实现“零信访”。
“现在家门口既能务工又能学技术,今年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年收入预计增加2.2万元以上。”臧当村脱贫户吕文富的话语道出群众的获得感。
站在新起点,罗武庄乡正以系统思维谋划“以工代赈+”战略,通过“基础设施联通、特色产业贯通、人才资源融通”三维赋能,持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实践中探索着振兴发展的特色路径。(供稿单位:南华县罗武庄乡人民政府 作者:蔡尚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