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正值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8周年之际,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分别前往泸州市古蔺县太平渡渡口、太平镇四渡赤水陈列馆以、遂宁市蓬溪县牛角沟村等地,开展了一系列以“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和体验,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并为当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提供数据支持和创新思路。
重走长征路,感悟先贤之姿
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寻声古蔺,沿迹相承”社会实践团队首先来到太平渡渡口,这里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之一。1935年,红军在这里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成功渡河并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彻底扭转了战略转移中的被动局面。如今,太平渡渡口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深刻感悟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内涵。一位团队成员表示:“站在太平渡渡口,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先贤的英姿。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勇敢面对困难,不断追求进步。”

图为团队成员在太平渡渡口老鹰石
探访陈列馆,领略四渡赤水风采
随后,团队前往太平镇四渡赤水陈列馆,开展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在讲解员司晓芳同志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通过传统展览和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虚拟技术),全方位了解了红军四渡赤水的艰苦历程。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当年红军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卓越智慧。
团队成员还特别参观了“红色古蔺”展厅,深入了解了古蔺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作用。古蔺是唯一一个见证了四渡赤水全过程的地方,红军驻扎期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如“赠参救母”等,展现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虚拟技术下的文物
赋能红旅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赤途焕景”团队深入遂宁市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开展红色旅游调研活动。团队成员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全面评估了牛角沟村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调研发现,游客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较高,但对旅游配套设施和展示形式的满意度仍有待提升。村民们也普遍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红色旅游产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文化展示形式。
团队成员在调研过程中克服了诸多困难,耐心与村民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问卷内容,并利用电子设备提高调研效率。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汲取了红色精神力量,并表示要将此次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对村民进行采访
关注农村民房热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向新而兴”团队在雅安市天全县与名山区开展了农村民房热环境的实测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农村地区,对当地民房进行了细致的热环境测量,收集了大量关于室内外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数据。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团队了解到农村居民在冬季面临的取暖问题,并计划通过数据分析提出改进措施,推动农村建筑节能政策的制定和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

图为团队成员对天全县新建安置房小区进行勘察
总结与展望
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多支社会实践团队通过重走长征路、探访红色遗址、调研红色旅游产业以及关注农村环境问题,不仅深入了解了红色文化,弘扬了长征精神,还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持。未来,川农学子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作者:来嘉璇/文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