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县位于浙江省南部,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松阳县以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了艺术乡建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未来,松阳县还需融合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以公共艺术景观为核心,推动乡村面貌焕新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一)深挖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松阳符号”公共艺术景观
地方文化赋予公共艺术以灵魂,也是松阳县公共艺术景观的根基,传统村落文化、农耕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共同构成松阳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以下路径,松阳县可进一步强化公共艺术的地域特色。一是文化主题策划与艺术创作的融合。围绕松阳古村落、农耕文化、红色故事等核心元素,创作传统工艺风格的雕塑、壁画或艺术装置,让村落的历史记忆通过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形成“一村一品”艺术景观。例如,在传统村落中,用雕塑或壁画还原“松阳高腔”戏曲的历史场景,让游客直观感受文化魅力与审美价值。通过重现历史文化符号,让地方历史文化“鲜活”起来。二是创新传统工艺的艺术表达形式。将传统竹编、木雕等工艺与现代艺术装置结合起来,用互动性和体验感增强艺术吸引力。例如,用现代灯光技术打造“竹编光影长廊”,白天展示工艺细节,夜晚呈现动态光影效果,吸引年轻游客打卡。这种创新性表达形式能够在年轻游客中引发共鸣,同时提升公共艺术的文化与娱乐价值。三是坚持文化与教育功能并重。艺术景观不仅是视觉上的看点,也应承担审美与文化素养教育的职责,设计艺术装置时注重故事性的表达,使景观成为文化传递的窗口。例如,为重要艺术景观配备二维码导览或村民讲解员,通过故事化表达传递文化内涵。通过文化解读与导览服务,增强公共艺术的乡村美育功能,为游客提供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与感受。

(二)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态的融合,营造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松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为公共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艺术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不仅能提升景观层次,还能彰显生态美感,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就地取材。根据松阳自然环境特征量身定制艺术作品。例如,田园间设计农耕文化主题的雕塑,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利用山林中的自然石材、竹木材料,构建具有地方生态特色的艺术装置。这种创作不仅能够融入自然,还能彰显乡村独有的生态美感。二是提倡环保。艺术创作应优先选用环保材料,如可降解或可循环利用的物品,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结合废旧材料设计环保主题装置,通过艺术表达呼吁公众关注生态保护。例如,使用废旧农具设计“乡村记忆”装置,赋予废弃物新的生命力。三是融合科技。在自然环境中引入互动科技,如光影投射、感应技术,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例如,在生态保护区内利用光影装置,展现动植物的生态循环,让游客通过科技感受自然的奥妙,增强艺术与自然融合的视觉效果和文化意义。

(三)强化村民参与机制,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村民是“艺术乡建”的主体。只有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才能为项目注入持续的内生动力,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一是成立公众参与型艺术工作坊。邀请艺术家深入村庄,与村民共同完成艺术创作。例如,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教授简单的艺术技能,帮助他们通过雕塑、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让艺术作品更贴近村民的心灵与生活。二是建立公众意见反馈与共创机制。在艺术项目的策划阶段,通过村民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村民对文化背景最熟悉,他们的参与能够为艺术创作提供更贴切的内容,使作品更具有本土性与真实性。三是激励村民参与维护与运营。鼓励村民参与艺术景观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例如,成立志愿团队,负责艺术装置的修缮与清洁工作,同时策划定期的艺术节庆活动。通过让村民成为艺术管理的主人,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还降低了项目的长期维护成本。

(四)推动公共艺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
公共艺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延长游客的消费链条,提高松阳旅游的附加值和持续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持。一是开发艺术主题旅游线路。以松阳县的公共艺术景观为核心,设计一条覆盖艺术乡村的主题旅游线路,将分散的艺术作品串联成旅游环线。例如,从村落雕塑到山林装置艺术,形成连续的观赏体验,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与旅游深度。二是打造文创产品延伸产业链。结合公共艺术与地方文化特色,开发系列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推广,不仅增加经济收益,还扩大松阳县公共艺术的传播影响力。三是将公共艺术融入住宿与餐饮服务。设计艺术主题民宿和特色餐厅,将公共艺术的元素贯穿到服务体验中。例如,在民宿房间装饰中融入竹木装置或手工雕刻作品;在餐厅中,通过艺术化呈现地方美食,使游客在休憩或用餐时也能感受到艺术的氛围与地方文化的魅力。(绍兴文理学院 沈真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