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邑县悦来镇这片浸润着车耀先烈士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上,一场基层治理的暖心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大邑县悦来镇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悦来镇社工站),在大邑县民政局的指导和悦来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构建“115N”社会工作服务新模式,探索出“慈善+社工”的基层服务创新路径,让民生服务焕发时代生机。
“机制创新篇”
以“双向赋能的平台思维”重构服务体系。通过搭建“1+1+5+N”立体化服务架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生态系统。即以“1个站点”为依托,打造“1个服务品牌”,夯实“5项基础服务”,提供“N种多元服务”。
项目孵化社区社会组织3支,培养持证社工16人,注册志愿者60余人,志愿服务时长累计突破900小时,服务8000余人次,真正实现“服务送上门,温暖进心门”。


“服务突破篇”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四色管理”精准服务体系。针对贫困家庭、老年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通过“四色管理”精准界定服务对象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创建“排查”+“管理”+“关爱”的服务模式,为服务对象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种精准化服务模式,正是社工站创新实践的缩影。
每月开展不少于20人次的走访、评估,从生理、心理、社交、经济等维度进行评级,将社会救助对象分为红、黄、蓝、绿4个风险等级,实施动态精细管理;共建立“四色管理”台账278户;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儿童关爱巡防台账558人,完成个案跟踪服务8人,开展老人、儿童小组活动4个,累计服务500人次,梳理形成专业个案案例2份,其中1份在大邑县社工站案例征集活动中评为优秀案例。
“文化赋能篇”
依托灌口社区革命烈士车耀先及“努力餐”文化的历史底蕴与鹤龄桥的慈善文化基础,以灌口社区为辐射源向全镇推广“慈善+社工”的协同服务模式,通过“社工+慈善”专业服务、“志愿者+慈善”志愿服务、“慈善+多元化服务”,构建了“慈善+社工”协同服务机制,实现了慈善资源与社工服务的联动结合,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服务品质全面升级。


“品牌打造篇”
以车耀先烈士“努力餐”精神为内核,以“努力米”、“努力文化餐”、“努力市集”、“努力”文创、“努力”公益服务等为核心打造的“努力公益”红色慈善服务品牌,串联起了28家商企、4支社区组织和36人志愿团队,构建起覆盖全镇的慈善网络。
数据印证成效:项目开展以来累计举办义诊义剪等公益活动30余场,服务超2000人次;令人振奋的是,通过“社工+慈善”联动机制,成功撬动社会资源折合5.7万元,形成“专业服务引领、社会资源支撑”的良性循环。


“展望未来”
在悦来镇的实践探索中,我们看到了“慈善+社工”模式为基层治理带来的全新活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样本,为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